联系我们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中药大全

中药的归经

2018/9/19 15:57:56      点击:

中药归经

       中药归经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,主要对某经(脏腑及其经络)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,而对其他经则作用***小,或没有作用。如同属寒性药物,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,但其作用范围,或偏于清肺热,或偏于清肝热,各有所长。再如同一补药,也有补肺、补脾、补肾等不同。因此,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做进一步归纳,系统化,这种就行程了归经理论。

        归经是以脏腑,经络理论为基础,以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的。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,在病变时,体表的疾病,可以影响到内脏;内脏的病变,也可以反应到体表,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,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。如肺经病变,每见喘、咳等证;肝经病变,每见肋痛、抽搐等证;心经病变,每见神昏、心悸等证。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,与病机和脏腑、经络密切结合起来,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、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。如桔梗、杏仁能治胸闷、咳喘,归肺经;全蝎能定抽搐,归肝经;朱砂能安神,归心经等。这说明归经的理论,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,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。

       归经的历史概述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,归经理论,早在《内经》中已有萌芽,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就有“五味所入,酸入肝,辛入肺、苦入心、咸入肾、甘入脾,是谓五入”的记载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也有五走,“酸走筋、辛走气、苦走血、咸走骨、甘走肉,是谓五走”的论述。这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。 早期的本草著作,如《神农本草经》,论述药物功效,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。但也有一些把药物作用与脏腑机能结合起来约论述。如“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”。唐、宋时诸家本草,对药物功效及赃腑功能的论述日期增多,诸如“补肺”、“益脾”、“安心”……之类的名词,比比皆是。北宋的寇宗爽,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,已有“引药归就肾经”的说法。

        但是,在应用药物的时候,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,而忽略了了四性、五味、升降浮沉等性能,是不够全面的。因为,某一脏腑、经络发生病变,可能有的属寒,有的属热,有的属虚,有的属实,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,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的应用。同归一经的药物,其作用有温、清、补、泻的不同,如肺病咳嗽,虽然黄芩、干姜、百合、葶苈子都能归肺经,可是在应用时,却不一样,黄芩主要清肺热,干姜能温肺寒,百合补肺虚,而葶苈子则泻肺实,如此等等,归其他脏腑、经络的药物,也是这样的。可见,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结合起来,以之指导中药的应用,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  此外,我们还必须了解,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,因此,在临床用药时,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。如肺病而见脾虚者,每用补脾的药物,肺有所养而逐渐向俞;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,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,肝有所涵而虚阴自潜。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,又要掌握脏腑、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,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。

         掌握归经,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,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。首先,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。如热证有肺热、肝热等不同,治肺热咳喘,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、桑白皮等;治肝热或肝火证,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的龙胆草、夏枯草等。其次,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,不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,选择归它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。如咳嗽痰喘,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,若为肝火犯肺所致,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表黛同用,肝肺两清,咳喘早愈;若兼脾虚者,又当以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,痰消咳喘早愈。